城农商行与国有大行、股份行在规模和体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正因此,城农商行更需要做小、做实、做深、做透。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34家,农村商业银行1423家。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受地方经济、区域性政策等影响,发展差异较大,全行业整体特征不足以描述某个个体的经营情况。本文将简单分析城农商行小微金融业务的优劣势及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优势分析
1、本地化优势
城农商行长期以来扎根本土,在本地金融市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色彩,与所在地域及群众的密切联系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更广,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线上线下结合的业务模式使他们更能发挥主力军作用。
2、信息获取效率
城农商行基于地缘优势,对已知和潜在的客户都积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在小微金融业务开展中,能够对客户需求具有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从而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与其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时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
劣势分析
1、基础相对薄弱
与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商行和农商行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但是近几年各个银行也分别通过内部的基础IT能力建设、科技平台的打造以及与科技公司的合作等措施不断推进新技术在银行业务场景中的落地和应用,进而促进银行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型。
2、抗风险能力待进一步提高
提高抗风险能力、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53%。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5%和12.81%。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近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国务院批准,上半年,六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目前各省市的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之中。
机会分析
1、政策扶持
除上述资本补充方面的支持以外,当前国家在利率浮动、税收减免等方面均给予城农商行一定的优惠政策,构成其在市场竞争的一份特有优势。 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仍是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主要传导器和执行者。
2、金融便民服务需求增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来说,金融服务需求包括便民需求、消费需求、融资需求三类。
便民需求包括代收水电燃气费、交通违法缴款等支付类需求。消费需求包括联合商家,围绕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的场景,推出低价、优质和便捷的产品和服务。融资需求则是指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生意资金周转等原因产生的经营性融资需求,或因留学、装修、购买车位或购物等原因产生的消费性融资需求。金融便民服务需求增大带给占据本地优势的城农商行更多机会。
威胁分析
1、微信银行大爆发
疫情后,因线下网点客流减少,银行APP又不是一天就能建好,所以大部分银行选择了微信银行试水,微信银行呈现井喷式爆发。据《一本财经》报道,目前涉及“银行”的公众号已多达20610个,“已有90%的银行有了微信银行”。很多中小银行在疫情期间紧急上线了微信银行,且微信银行较之前功能有了很大提升,比如会给客户推荐适合的客户经理等,作为线下网点和手机银行的补充,覆盖到很多年轻用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农商行的本地化优势打了折扣。
2、农商行易受经济波动影响
农村信用体系薄弱,农商行主要客户群体存在整体的信用水平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容易受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导致农商行积累大量不良贷款,不良率上升。
3、大行业务渗透
其他大行的触手已经伸向五六线城市和农村,渗透到各个与三农相关的业务,同时大行通过布局多层次的网点,凭借着运营管理成本低带来的贷款利率低的优势,抢走了部分城农商行老客户,对其运营造成一定冲击。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和格局下,小微业务也已进入下半场,城农商行勇立潮头,继续加速快跑,有效应对资本端、资产端、提升科技能力等多方面的挑战,大力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品牌价值,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