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贷,或将开启“普及化”时代!

发表时间:2022-07-14

知识产权贷

来源 | 瞭望消金(lwxj001)

作者 | 咖喱

知识产权贷,你听说过吗?

调查数据显示,北京中关村近1000家科技型企业中,49.5%的企业将“资金”作为其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措施,直击轻资产、高投入、高风险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等米下锅”的难题。

在日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相关部门负责人明确:支持国家高新区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将改为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这意味着,知识产权贷将开启“普及化”时代!

1.知识产权贷是什么?

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集聚了全国36.5%的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高新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就是其发展的命根子。然而,这些“无形”资产该如何变成“真金白银”,成为企业无忧发展的强力后盾呢?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鼓励商业银行在国家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开发建设主体上市融资。

据瞭望消金所知,这不是“知识产权贷”第一次引起监管高层的重视。

早在去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就已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为“无形”资产开启“变现”坦途。

所谓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指,企业或个人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

作为一种相对新型的融资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深受创新型中小企业青睐。

同时,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展此类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上半年,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放款额已达266.45亿元,贷款余额为691.54亿元。

瞭望消金发现,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来说,每年的研发费投入较大,像专利等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的比重也较大,“知识产权+金融”模式能为其提供持续创新的源动力。

业内人士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成为破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的“最优解”。预计未来3到5年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将达到万亿元级,潜力巨大。

但有业内人士分析,知识产权融资面临着估值难、处置难、交易难的“三难”问题,或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解决“堵点”迫在眉睫。

2.创新型“知产贷”是突破口?

在瞭望消金看来,与房产、车辆、设备等有形资产相比,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的实际估值难以衡量,流通性也比较差,很难归入优质资产范畴。

起初中小企业想通过知识产权变现,往往要依靠上述提到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托底,以及保险或担保公司的“背书”,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肯放款。

直到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措施,包括:

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创新、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障等,才逐渐孵化出创新型知识产权贷款产品。

经典的“知产贷”模式有:

“银行+保险”纯商业化运作,项目集中投保,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的“中关村模式”;

“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充分发挥政府担保职能作用的“浦东模式”;

“银行+政府+保险+评估公司”各方按照比例进行风险共担融资模式的“中山模式”;

“平台+银行+担保”联动,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评估、银行审核,签订质押合同的“杭州模式”等。

举个具体的例子,瞭望消金了解到,去年10月,工行与专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合作,推出了“科创知产贷”。

据悉,这是一款通过知识产权价值判断,对拥有发明专利且达到一定评价标准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发放的信用追加知识产权质押的信贷产品。

同时,工行针对轻资产科创类企业打造了一套全新的评估模型:评价一个企业好坏的维度不再是固定资产、盈利率,而是核心团队能力、企业研发能力、企业融资能力、行业地位等。

媒体披露,在新评估模型下,一家研发医用及工业高分子材料、持有54项发明专利的企业被评为“2A+”(如果按传统方法评估,这家企业的等级是“一般”),顺利贷到400万元。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创新型的信用“知产贷”能否做好,关键是降低“风控”门槛,引入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有助于提高放款准确率,能有效解决知识产权融资的“堵点”。

就目前而言,“知识产权”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热词,我国亦是知识产权大国,合理运用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凸显,“知产贷”将成为缓解中小型企业现金流压力的“及时雨”。

若将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盘活,能对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